Time:2017-10-22 Click:1058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意安近日,经济观察报从中国银联官网发现,银联总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经济观察报对比前后架构发现,新架构里不再设银行服务部、市场拓展部、产品部三大部门,调整之后人员架构全部打散,重新编排至新设立的机构合作部、商业服务事业部、金融与民生事业部、银联钱包事业部、银联科技事业部、大数据部、企划部七大部门以及云闪付专项工作团队和无卡业务专项工作团队两大专项工作组。
由此调整结果可以看出,变革方向主要在于机构合作业务的管理扁平化和针对产品设计服务的管理垂直化。除却机构合作部之外,六大事业部和两大专项工作团队都是根据和产品属性特征和客群定位进一步细分而设立。其中,尤其是针对创新业务,银联钱包事业部、银联科技事业部、大数据部和云闪付、无卡业务两大专项工作组都是围绕“创新业务”新设立的。
这是一场意料之中的变革。经济观察报从过去两年的财报发现,近两年来,以云闪付、Apple pay和银联钱包为代表的创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远高于传统业务,201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69%,2016年在业务规模基数大幅上涨之后亦保持了48%的增长率,但不可讳言的是,连年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智能手机普及、用户线上支付习惯养成等市场因素带来的风口。
但是所幸,为时未晚。经济观察报了解到,早在此前银联向各大股东提交的2017战略部署中就曾经提到将制定并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银联内部创业的实施意见》,其中就明确了“组建二维码和无卡专项工作团队,探索矩阵式管理,实施单独考核,积极构建与创新和专项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结合不久前15周年司庆上银联总裁时文朝发表关于“二次创业”的讲话,可以看出,面对内忧外患与唱衰的声音,银联内部早已有深入反思。内部动刀或将成为一个信号,彰显了此刻管理层锐意进取的决心。
事业部制结构搭建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内部动刀是清算市场开放、网联成立等一系列市场变革之后银联首次从企业内部管理层面启动调整。
接近银联方面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随着银联市场化转型的深入,近些年内部组织架构也在持续地做相应的调整与优化。根据此次组织架构优化方案,机构合作部取代市场、产品和研发等部门的部分职能,面向成员机构的合作事宜,提升效率精简流程;商业服务事业部和金融与民生事业部则是针对不同行业提供综合支付解决方案,提供更为精细的服务;云闪付专项工作团队专门负责云闪付全流程设计推广;科技事业部负责研发与创新成果孵化;大数据部负责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为全新设立的部门;同时成立企划部,保障市场协同,推动战略落地。
“组织架构优化之后,在保持原有中后台运营保障职能设置不变的基础上,期望形成的是‘以战略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前端市场团队+统筹协作企划部门+科技研发和数据管理双驱动的研发应用团队,提升运作效率,激发组织活力,增强市场竞争的灵活度与战略协同性。”上述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本次架构调整的主要动因是希望将银联向科技公司、数据公司的转型进一步推进,深化市场转型,加速“二次创业”的进程,“通过重新整合内部资源,充分满足市场合作与竞争的需要”。
清算市场走向开放已经是不可逆的大势,值此前提,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银联需要直面的问题。
上述人士认为,在卡组织四方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来分散的成员机构、商户、持卡人服务职能进行有机整合,事业部的形式运作能够推进管理的精细化和垂直化,便于“突出客户为中心”,更好地服务产业各方。
与此同时,在其看来,科技转型和数据转型并不是银联的选择,而是“必由之路”。“一方面,充分发掘产业技术开发潜力,激活研发资源,才能加强技术支持能力、加速孵化技术应用创新,探索新的科技服务模式,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联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银行卡清算组织,海量的数据沉淀是其天然优势,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进一步夯实大数据管理、开发与应用基础既是银联自身转型的需要,也是其服务各大合作机构的基础和资本。”
更重要的是,“大智云移”的趋势漩涡已经将每一家市场机构卷入其中,顺势而为是唯一的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的架构调整中,“创新业务”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位置。7大事业部2大专项工作组中,银联钱包事业部、银联科技事业部、大数据部3大事业部和云闪付、无卡业务大专项工作组都是围绕“创新业务”新设立的。
创新业务成重中之重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早在此前,银联向各大股东提交的2017战略部署中就曾经提到将制定并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银联内部创业的实施意见》,其中就明确了“组建二维码和无卡专项工作团队,探索矩阵式管理,实施单独考核,积极构建与创新和专项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着力推动‘云闪付’等创新业务发展”被列入了工作重心。
而早在银联15年司庆之际,银联总裁时文朝就在《写在银联十五周年的边上》一文中明确判断:未来将“很快将看不到实体的卡片”。“从有卡到无卡,反映的是从以卡片为基础深化到以账户为基础的支付内涵的变化。支付的移动化会越来越普及,也将越来越深化。手机早就超出便携式即时通讯工具的范畴,成为个人信息处理系统终端,真正成为人的体外器官,须臾不愿离身。在下个浪潮到来前,围绕这个终端去分食‘国民总时间’是各类商业行为考虑的出发点,支付也概莫能外。这已是个现实性的趋势。”
时文朝也承认,支付服务的费率将持续下降,支付行业也将越来越薄利、微利,我国的支付费率早已不到国际平均费率的四成。新的市场进入者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价格之争任何时候都是利器。在支付越来越微利的趋势下,支付作为一切经济行为的起点和终点的属性无疑会强化,支付机构抢占支付入口资源的竞争只会不断加剧,支付与其他商业环节的“交叉融合”也将愈发深化。支付机构必然使其服务向前延伸以与品牌、营销相勾连,向后延展又与存货经营、物流管理相连接,再加上支付本身与会员体系、获客手段的天然关联,一个以支付为中心的“异业联盟”遂成为众多机构可能选择的发展方案。这似乎也是个趋势。
“如果说从有卡到无卡到依人而付的趋势是可能的,那我们就应该主动地有计划地逐步放下经营多年的卡片,坚定地走向无卡之路;如果包括支付在内的各类业务向移动端迁移集成的趋势是必然的,那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联合各方,以更大的耐心、更大的投入狠做云闪付,让它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发展,体验不断改善;如果支付业务要素化、微利化的趋势是挡不住的,那我们现在就要丢掉纠结,重构我们的收入支柱,向科技、数据、风控等更有价值的领域发展;如果单一支付业务已无法生存,向综合服务转型是个趋势,那我们就必须集成综合服务方案,让链条延伸、让平台继续开放,让生态更有价值,支持并促成异业联盟式生态进化。”
而同时,市场留给银联的时间已经不多。3月31日,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4季度》显示,2016年第4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8146.1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41.72%。就移动支付市场而言,支付宝和财付通二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1.12%,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而银联仅为0.83%。
变革成效究竟几何,最终还需交由市场来给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