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23-11-20 Click:107
□本报记者 徐金忠
科技创新,无疑是当下市场的强劲主线之一,是景气度投资大显身手的战场。但是,在AI、算力、消费电子等领域技术创新不断的当下,科技领域的景气度投资主题化特征明显,市场正在高效地映射、消化乃至透支部分科技成长机会。那么,作为理性投资者的机构代表之一,公募基金如何在科技这一景气赛道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日前,华富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监、基金经理陈奇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采访,分享聚焦泛科技成长、寻找景气确定性的逻辑和方法。陈奇表示,把握产业趋势是科技成长投资的核心,科技创新眼花缭乱,寻找具体的成长板块、投资标的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产业趋势的把握是基础和先决条件。在产业趋势的引导下,即便不能极致地把握机会,也能保证在创新浪潮中不至于缺席。在产业趋势中寻找确定性,同样是持仓控制回撤的重要方法。
深耕能力圈 专注科技股投资
科技股专家,是陈奇的鲜明特征。
陈奇是复旦大学微电子硕士,其从业经历贯穿实业、卖方和买方。他曾有过5年的集成电路实业从业经历,又在卖方分析领域专注多年,后进入到买方机构,管理公募基金产品。这样的多元复合经历,让陈奇拥有别样的“视界”。
首先,陈奇将科技行业的研究和投资作为自己的术业专攻。在集成电路实业企业期间,他就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对于软硬件迭代的颠覆性影响。在陈奇的从业经历中,他所在的企业几起几落,背后正是科技创新浪潮的冲击,能够引领或是跟上行业的创新节奏,企业便能迎来勃勃生机,但是,一旦在下一轮创新中落伍,那么就会惨遭淘汰。陈奇将这样的思维带到了研究和投资中来,他对于科技产业的创新趋势尤为重视,对于企业在创新浪潮中的位置十分关注,创新浪潮之中,不进则退。
实业的从业经历,也让陈奇在科技创新浪潮来临之际,及时发现实业层面的对应机会。在接受采访时,面对近来火爆的AI、算力等创新技术,陈奇侃侃而谈,对产业链、产业企业如数家珍。此外,其实业经历,也让他拥有丰富的实业领域的专家、智库等资源,在分析和投资中,提供事半功倍的支持和助力。
卖方分析和买方投资的专业素养,又让陈奇在科技浪潮中保持定力。陈奇表示,在科技成长投资中,市场资金追逐创新的概念和主题,特别是在“0-1”的阶段,市场习惯于炒作新概念、新主题。但是,在陈奇看来,科技创新投资的魅力在于无限可能,科技创新投资的风险同样在于无限可能。因此,陈奇的投资会更加注重概念、主题背后的趋势和基本面等综合因素,对创新热潮保持必要的客观理性。
把握产业趋势
近年来,科技创新领域大事件不断,全球科技产业链面临重塑。特别是今年以来,ChatGPT的横空出世,AI搅动全球科技产业,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席卷而来。
在资本市场上,敏锐的投资者迅速将产业的创新,映射为具体的投资机会。但是,创新仍在继续,且在科技创新产业链条上,国内上市公司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科技创新浪潮的映射,迅速演化为主题化和概念性的投资。
陈奇也坦言,面对这样的科技股投资,自己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即主题和概念极致演绎,但机构化的资金却很难参与其中,公募基金产品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一定的坚持。”陈奇说。陈奇的坚持在于,他用产业趋势来把握投资机会。在陈奇的投资中,科技成长投资仍然是景气度投资,需要在这一景气赛道中寻找确定性。
陈奇认为,对于产业趋势的把握,有助于找到景气赛道,而后则是需要在景气赛道中寻找具备确定性的投资标的。在具体投资标的的选择上,基本面层面的因素仍然是最为核心的指标。“这样的方式方法会牺牲一定的投资效率,但是,景气赛道中的确定性机会值得等待,最终它会体现价值。”陈奇说。
言行一致。观察陈奇在管基金产品的持仓,其布局聚焦科技成长赛道,在个股选择上也坚持确定性较强的标的。以AI浪潮为例,陈奇选择的并非应用端最新最潮标的,而是在产业链上相对靠近上游。“不论创新如何演绎,这些标的所在的产业环节都是绕不过去的。”陈奇表示。
与此同时,陈奇也表示,在主题化、概念性的科技创新投资中,他也在学习更多的技巧。在他看来,必要的交易技巧和交易能力在当下的科技成长投资中必不可少,可以用一定的仓位参与这样的机会。
谈及下一阶段的科技成长投资机会,陈奇表示,尽管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但市场估值处于相对低位,热门赛道交易拥挤度显著改善,站在中长期维度,部分优质标的已进入较好的布局阶段。
具体来看,在人工智能方面,作为全球各大产业巨头竞相参与的方向,产业正在逐步落地,中长期仍蕴含巨大机会,将密切关注受益人工智能产业趋势的个股,争取挖掘相关投资机会。在数字经济方面,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数据要素、关键核心技术、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安全等方向,均有望释放出更高的产业价值和投资价值。半导体方面,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全球半导体库存去化已经进入新阶段,在AI等创新应用的带领下,未来有望迎来上行周期,同时在国产化和创新产品的带动下,国内的半导体公司或迎来中长期的加大配置窗口。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本报记者 徐金忠
免责声明:文章中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