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针对虚拟货币“挖矿”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早在5月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明确表示要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传递到社会领域。此后,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以及各地区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加大了对“挖矿”行为的核查整治力度,国内大型的“挖矿”机构已经基本被清除,很多“矿场”也已经关闭或搬迁到海外。
然而,由于个人“挖矿”行为规模较小且隐蔽性较强,一些个体“挖矿”行为仍然存在。其中包括一些网吧经营者利用配备高性能显卡的电脑进行“挖矿”,还有一些销售显卡、硬盘的商家自行“挖矿”,甚至还有国有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公共资源参与“挖矿”。
由于“挖矿”涉及到矿机生产、能耗双控、数据监测、金融监管等多个部门,因此,一些地方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畅、权责关系模糊等问题,导致对个人“挖矿”行为的监管仍然存在盲区,给一些个体投资者提供了机会。
虚拟货币“挖矿”不仅属于落后的工艺,而且消耗能源和排放碳的数量较大。加上在生产和交易环节存在的风险,其盲目发展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推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这对于清理整顿虚拟货币“挖矿”提出了高要求,即使是规模较小的个人“挖矿”行为也不能被忽视。
对虚拟货币“挖矿”行为,需要相关部门形成联动,加强协调合作,共享监管信息,解决个体“挖矿”行为难以监测和排查的难题,形成整治的合力。同时,还需要善用技术手段,从能耗、算力、资金流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跟踪侦查,实现全流程、全链条的监管,让个体“挖矿”行为无处遁形。
总的来说,在各部门和地方的联合整治下,目前无论是规模化的“挖矿”还是个体的“挖矿”,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随着监管盲区的逐步排除,相信离实现虚拟货币“挖矿”清零目标也不远了。
高耗能虚拟货币“挖矿”和高风险虚拟货币交易迎来监管风暴。近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强调虚拟货币相关经营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要求加强对“虚拟货币”挖矿的上下游产业链监管”活动,严禁新型虚拟货币“挖矿”...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许多来自互联网的新事物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就包括备受争议的虚拟货币。如果说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虚拟货币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消费方式。虚拟货币是指用户使用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表示,将全面整顿虚拟货币采矿活动,重点打击行业集中采矿、国有单位采矿和比特币采矿。监管机构再次关注虚拟货币交易采矿的前沿环节,表达了从源头上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的态度和决心。万家货币a 万家货币b_犹...
12月4日中午,虚拟货币再度集体“闪崩”。比特币下午暴跌 1 万美元,24 小时跌幅超过 20%。据《证券时报》最新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内,共有41.7万人平仓,全网数字货币合约平仓量已达2< @5.84 亿美元...